国产一区二区视频91,久久国产厕所拍精品盗摄,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 > 人情消費 > 相關新聞

送禮愁收禮也愁 市民連呼人情消費“吃不消”

2013-06-24 14:56:14  來源:東方網(wǎng)  作者:東方網(wǎng)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1.jpg


      上班剛3年的甜甜記錄的隨禮明細賬,記錄著她這三年來的大部分隨禮開支。

    2.jpg


      14日晚,在東城某寫字樓辦公室內,收到的喜糖盒成了一大摞。形形色色的喜糖盒背后是一次次的份子錢,越來越重的份子錢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的一個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

      剛結束升學的人情隨禮,又迎來一年中結婚旺季的金九銀十,人情消費再次成為人群談論的焦點。人情消費,即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資。隨著城鄉(xiāng)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不斷升格,從隨禮名目升級到金額增加再到延伸到人群的各個年齡階段,在自古以來的禮儀之邦,人情消費作為禮尚往來的必要支出,已經(jīng)蔓延成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而面對為了面子不得不支出的消費卻讓人甜在表面,痛在心里。

      幾十年間人情消費名目升級

      生于40年代的吳阿姨告訴記者,在她們那個年代,所謂的隨禮也就是婚喪嫁娶,再加上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添個孩子,這也就齊了。當記者問到吳阿姨的女兒竇女士時,卻驚人地發(fā)現(xiàn),在這幾十年間人情消費的名目已經(jīng)悄然從最初的結婚及奔喪等大事升級到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添丁增歲、升學喬遷、招工參軍、評先選優(yōu)、看病求醫(yī)等生活的各方面。

      竇女士在一家大型超市上班,每月約有2000元的收入。竇女士說,這個年齡階段正好趕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雙方老人年齡越來越大,孩子還在上學,花費本來就不小,如果趕上幾個同事的孩子結婚、生孩子、上學諸事,一個月就得花去工資的一多半。“自己家孩子考上大學時人家都送來賀禮,輪到人家的孩子升學就得翻倍送回去。不去吃飯至少也得把禮隨到,不然顯得自己不周到了。”竇女士疲憊又無奈地說。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像竇女士這樣“頭疼”的市民不在少數(shù)。在某事業(yè)單位工作的齊女士苦笑道,“很多離退休職工孩子結婚時,也來挨個請,你不去吧,見了面肯定難為情;你去了吧,也就平時打個招呼那點情分。多數(shù)情況下,人家只要請到你,不去就得罪人,即使你去隨禮了,也不見得關系就能拉近?,F(xiàn)在大家都這樣,沒辦法。”

      金額漸增人情消費愈見沉重

      吳阿姨對記者說:“現(xiàn)在基本都是隨錢,我們那時候誰家結婚就去集市裁六尺花布,最好的就是綢料的被面,這就算是賀禮了;街坊鄰居生孩子的話條件好些的隨10個雞蛋,一般的就是一斤面條。”吳阿姨介紹,結婚隨禮是那時候最大的事了,那個年代東西比較緊缺,隨的禮一般也就是物。

      40多歲的常女士是一家企業(yè)的會計,說起“份子錢”她是深有感慨。她記得當時結婚那會單位和她要好的三個同事湊了39塊錢給她買了一條毛毯,別人隨的禮大部分是高壓壺、石英鐘和床單等日常用品。“那時候工資也就幾十塊錢,隨10元錢就算多的了。”而就在這個“十一”期間,常女士參加同事孩子的婚禮就有三次,隨的禮也是從200元、600元到1000元不等。常女士說:“現(xiàn)在物價飛漲,前幾年還能隨100,現(xiàn)在低于200根本拿不出手,有時為了表示關系的親近份子錢會翻著倍地往上漲。”

      常女士的丈夫曹先生說,今年兒子剛考上大學,親戚朋友都趕來慶祝,高興之余又不得不面對這些甜蜜的負擔。曹先生告訴記者,孩子上學一共收到四萬余元的禮錢,于是在接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不斷地請客吃飯,多則十幾人,少則三五人,除了昂貴的飯費外,剩下的就一肚子酒精了。“收到的這些錢一點也不敢動,將來還是要翻倍還人情的。”曹先生苦笑著說。

      人情消費蔓延到各個年齡階段

      當記者到鄭女士家里時,她正在擦拭擺在桌子上各式各樣的糖盒。記者注意到,桌子上的糖盒有七八個之多,且顏色、形狀各異,無一例外的是里面還裝滿了糖。小鄭稱自己剛畢業(yè)兩年,今年正趕上同學、同事結婚的高峰期,隨著一張張“紅色罰單”的到來,家里的糖盒也堆積成山。“糖盒看著都挺精致,丟了吧怪可惜,留著又不知該怎么利用。”小鄭看著這一堆的糖盒無奈地直搖頭。

      還在念大四的荊同學向記者抱怨,自己最怕的就是得獎學金。“每次得幾百元的獎學金同學都嚷著要慶祝一番,先是寢室的室友,再到同班的,最后甚至是學長等,一圈輪下來還要倒貼幾百,獎學金就這么被吃吃喝喝掉了。”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大學的散伙飯從三四月份就開始輪流吃,先是被人請,后又請別人,可是為了顧及面子、加深友誼以及謀求發(fā)展等原因,學生們也只能咬牙硬挺了。

      有家長向記者反映,人情消費不僅是成年人的負擔,也逐漸蔓延到十幾歲的孩子。今年剛上初一的小劉輕松地對記者說,在畢業(yè)后的暑假,她們班曾每人湊50元一起聚餐。小劉表示,這樣的聚餐在最近兩年幾乎每個假期都有。小劉還告訴記者,前兩天班里同學過生日,她給充了20元的點卡。“現(xiàn)在送禮物的很少了,基本都充點卡,既能玩游戲又能加速QQ升級,很受同學歡迎,那個同學賬號里差不多有200元,兩年都不用充了。”小劉的媽媽李女士表示,對于孩子的“人情債”她也表示很憂慮,不給孩子怕會影響孩子的面子,給了孩子又擔心這種情況會繼續(xù)惡化。

      人情消費我們該如何對待

      “人情”在人們心目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注重禮尚往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更是一種溝通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就是無奈的嘆息聲,但面對由來已久的觀念,無奈卻又不得不為之。但最重要的是表達感情應該更注重“情”,多點人情味,而不能被金錢綁架從而演變成一種“債”。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wǎng)]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wǎng)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