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牛本事·牛日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鄧晶琎 華聲在線·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士雄 通訊員 傅子恬
兩年前還在郊區(qū)一棟辦公樓內養(yǎng)牛的姚沅楨,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現(xiàn)在有了一片7畝地的養(yǎng)牛場,還成了村里貧困戶爭相學習的“牛人”。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太陽還沒睜眼,姚沅楨已如往常一樣起身,走進村里的黃?;亍?/span>
(8月8日清晨,美麗的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水泥公路通往每個組。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哞,哞……”牛欄內,85頭膘肥體健的黃牛嗷嗷待食,牛氣沖天。一頭牛有4個胃,85頭牛一天要吃掉數(shù)百公斤食料。
姚沅楨為黃牛精心準備食材,主食為村里收購的玉米秸稈,細碎后配上1個月前從貴州茅臺鎮(zhèn)采購的酒糟,再佐以飼料、鹽、小蘇打等,這道“早餐”經(jīng)2個多小時制作完成后才被送入牛槽。
新晃黃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藥,聽的是侗族大歌,住的是天然氧吧?!敝嗦曆輪T牛群曾為其代言,讓新晃黃牛美名傳遍全國。
早年,姚沅楨在魚市鎮(zhèn)租樓養(yǎng)牛,既不環(huán)保,也做不大規(guī)模。他一心想著回華南村重振“牛業(yè)”,卻遇到現(xiàn)實困難:沒地沒錢沒人。
姚沅楨的“痛點”,正是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癢點”。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黃?;兀B(yǎng)牛大戶姚沅楨在給牛喂食。目前,黃?;卮鏅?5頭新晃黃牛。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2018年3月,湖南日報社工作隊駐村幫扶時發(fā)現(xiàn),村民們散養(yǎng)的黃牛,主要用于耕地,也沒有技術指導,賣不起價。得知姚沅楨有養(yǎng)殖經(jīng)驗,工作隊主動找他回村當養(yǎng)牛帶頭人。
工作隊投入80萬元,在村里一片空曠的半坡處建了一個占地7畝的標準化黃牛養(yǎng)殖基地,為姚沅楨解了燃眉之急。
蓋牛場、修牛欄,請來貧困村民務工。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村民姚茂柏(右)和兒子一起將養(yǎng)殖的12頭牛趕往山上放養(yǎng)。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干了兩個月,領了近3萬元工錢?!必毨Т迕褚Χ匚膬煽谧釉邳S牛基地當泥工,嘗到甜頭后,他們發(fā)現(xiàn),以前爛在地里的玉米秸稈也能賺錢,賣給牛場,一噸能賣400多元。
看著兒子兒媳脫貧,80歲的老母親田春花笑開了花:“現(xiàn)在好幸福喲!”
勤勞善良的侗族人,總能在生生不息的勞作中找到簡單的幸福。和姚敦文一樣,村里有31戶貧困戶在黃?;卮蚬っ摿素?。
而干不了力氣活的貧困村民,也學到了養(yǎng)牛新招。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72歲的村民姚云龍在家里養(yǎng)殖了一頭母牛用于生小牛崽賣,一年可賺1萬多元。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72歲的姚云龍以前養(yǎng)公牛?!敖?jīng)常和鄰居家的牛打架,總養(yǎng)不好?!币υ讫堈f,姚沅楨告訴他,養(yǎng)能繁母牛更賺錢。
姚云龍恍然大悟,賣了公牛買母牛。今年4月,母牛生下一頭小牛,賣了10200元。姚云龍計劃下個月再請基地技術員上門為母牛配種。
跟著“牛人”,能學“牛本事”。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村民們開始明白,要學會抬頭看一看天。
華南村99戶貧困戶,全部以扶貧資金入股黃?;?,每年按入股資金8%保底分紅。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還在姚沅楨帶動下學習養(yǎng)牛,其中貧困戶51戶,每年可出欄黃牛150頭。
(8月8日,坐落在山坡上的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黃牛養(yǎng)殖基地。該養(yǎng)殖場由湖南日報社駐村幫扶工作隊投入80萬元建設,可存欄200多頭牛。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有了“牛人”牽頭,華南村毛牛價可賣到每公斤40元,知名品牌“富橋牛肉”成了華南村的采購大戶。
去年11月,一位廣東汕頭老板慕名前來買牛。貨車沿著新修的水泥路開進了村里,收購了村民60頭牛。貧困戶吳兆流賣出4頭,賺了4萬多元,立志成為下一個“姚沅楨”。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湖南日報扶貧養(yǎng)殖黃牛示范場。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地處湘貴邊界的山村華南村,在2018年底摘掉了貧困帽。
在村里打零工的姚岱勛,現(xiàn)在把姚沅楨當成了致富標桿。他時不時上門請教,還新修了牛圈,打算下個月買?;貋?,也要發(fā)“牛財”,過上“牛日子”。
【記者手記】
“牛人”很忙
鄧晶琎
(8月8日下午,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湖南日報記者鄧晶琎(右一)、華聲在線記者王士雄(右二)在貧困戶姚敦文(左一)家中采訪。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惫旁娭忻枋龅挠迫环排.嬅?,在華南村是看不到的。
這里,“牛人”很忙。喂食、打掃、看病、配種……養(yǎng)牛人的一天,從早到晚,停不下來。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一個個散落的侗寨,深藏于大山深處,也和黃牛一樣,腳踏實地、清苦勞作。
(8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魚市鎮(zhèn)華南村,正在建設中的梅溪小水庫。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在華南村,不僅“牛人”很忙,還有更多人在為“牛人”而忙。8月9日,周日,湖南日報社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戴勤一早就找到村黨總支書記吳兆權,商議村里將要進行的水廠施工事宜。他和華南村人一樣,對土地有著天然的眷念,俯首甘為孺子牛。
勤勞,是中國人身上醒目的標簽,更是擺脫貧困的根本動力。多方關注、扶持華南村,華南村人更是在用自己的雙手,努力編織新的美好生活。
原載《湖南日報》8月1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