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视频91,久久国产厕所拍精品盗摄,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新聞

媒體曝民間和官方稅負數(shù)據(jù)存巨大差距

2011-12-27 09:21:08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郭芳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年末,五位嘉賓在中國收視率最高的國家電視臺分別作主題演講。很巧合的是,其中的四位主講嘉賓都重點提到了同一個問題:減稅。

      他們分別是劉明康、柳傳志、樊綱、陳志武,角度雖有不同,但觀點較為一致:當前,中國的稅負水平太高了,應當減稅。

      不過,這與有關部門的主流觀點并不一致。盡管不同主管部門給出的數(shù)據(jù)并不一致,但立場結論相同:中國目前的宏觀稅負水平并不高。

      事實上,在牽涉到每一個人利益的稅負問題上,民間感受與官方立場的相左一直存在,但在2011年的一整年,這種矛盾和沖突的尖銳化多少令人有些意外。

      12月11日,財政部剛剛公布,2011年前11個月的全國財政收入97309億元。全年財政收入超10萬億元已無懸念。

      這必將在統(tǒng)計上推高早已招致頗多非議的宏觀稅負水平。

      樊綱說,財稅改革確實到了一個新的時候。劉明康主張,政策性、結構性的減稅規(guī)模應當有所擴大。

      12月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宣布:財政政策要繼續(xù)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

      盡管不同立場之間關于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爭論,仍未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也許永遠無法取得一致意見,但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稅制改革的共識。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說:我們已經有必要,也有能力實施較大規(guī)模的減稅了。

      稅負痛苦嗎?

      “2010年的中國財政預算內稅收相當于同年4.3億倍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收入,14億倍中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

      今年9月,或許就連美國《福布斯》自己也未曾料想,該雜志 2009年的一則“舊聞”——“中國稅負痛苦指數(shù)世界第二,僅次于法國”,竟再次引發(fā)國內輿論的廣泛爭議。

      關于稅負問題的敏感與矛盾可見一斑。

      官方很快予以回應,財政部有關人士認為,福布斯所提的稅負痛苦指數(shù)在反映稅負高低問題上存在缺陷。該負責人同時表示,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tǒng)計口徑,2009年的宏觀稅負為25.3%,低于當年世界各國36.4%的平均水平。從而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宏觀稅負水平并不高。

      這個結論似乎并沒有為大眾所接受。而且,財政收入結構的復雜,也讓統(tǒng)計變得繁難,即使是來自官方的統(tǒng)計,也會因為統(tǒng)計口徑的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版本。

      早在2010年《福布斯》發(fā)布的榜單剛出爐的時候,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即刊長文對“中國稅負痛苦指數(shù)世界第二”的說法予以駁斥。他在文中指出,按照中國現(xiàn)行各類預算管理制度規(guī)定,并以2009年數(shù)據(jù)測算,中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7.5%;加上政府性收費和基金等非稅收入,宏觀稅負約為30%(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占4.2%,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占3.8%)。

      而根據(jù)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的匡算,中國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在34%左右,高于發(fā)展中國家適度稅負率18%~25%的范圍。

      周天勇曾專門研究財稅體制改革,他所指的政府實際全部收入,除公共財政收入之外,還包括收費、罰沒、土地出讓金、探礦權和礦產開采權拍賣和出讓、社保費、國有企業(yè)上交利潤、彩票發(fā)行等等方面。

      “所有這些全部算上,占GDP的比重或達34%~35%,這個比例負擔確實太重了。”周天勇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事實上,在中國,除了兩個法定的征稅部門——稅務局和海關,工商、環(huán)保、質監(jiān)、公安、海事、城管等眾多部門也都有各自的形形色色的行政性收費名目,這部分的支出不僅名目繁多,而且負擔沉重。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根據(jù)最近的統(tǒng)計測算了一下,“中國今年的預算內和預算外財政稅收全部加在一起,大概是GDP的35%。”

      民間的測算與官方的數(shù)據(jù)相差甚大。

      肖捷在前述所撰文章中解釋,有的研究機構和學者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分別測算或估算中國目前宏觀稅負水平比30%要略高一些。其中可能存在數(shù)據(jù)轉換口徑的差別,或者沒有完全剔除關聯(lián)數(shù)據(jù)之間的重復計算因素。

      高培勇傾向于用較寬的口徑與國際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目前,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雖不算低,但絕不是世界最高的,低于工業(yè)化國家平均水平。

      僅從統(tǒng)計上看,中國真實的稅負水平究竟是多少,稅負水平究竟有多重,成為了“羅生門”,民間與官方之間很難達成一致意見,爭論從未曾停止。

      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過去的那些年,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遠高于GDP、企業(yè)利潤和居民收入的增長。這個趨勢必然使國民收入的分配越來越向政府傾斜。

      “自 1994年之后,在稅收收入增長持續(xù)快于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宏觀稅負水平肯定會呈現(xiàn)逐年提高的景象。這是必須承認的基本事實。”高培勇說。

      根據(jù)陳志武提供的數(shù)據(jù),僅以預算內財政稅收算,1995年的時候,中國的財政稅收相當于GDP的11%,而到了2010年,則已經相當于GDP的21%。在過去15年里,中國的稅負越來越高,相對的財政稅收負擔幾乎翻了一倍。

      他作了一個換算:2010年的中國財政預算內稅收相當于同年4.3億倍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收入,14億倍中國農民的人均收入。

      這一換算相當直觀地反映了人們的稅負感。如果此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沒有隨著稅收的增長而相應提高,后果可想而知。

      減稅怎樣才合理?

      “收入越高的人,流轉稅的稅負越輕,這極易導致不公平,加劇貧富差距。”

      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但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磥恚?ldquo;現(xiàn)在進行結構性減稅,并不是認為稅負過高的這幫人勝利了。這只是一種財政的手段,是為宏觀大局服務的財政手段。”

      如果說稅負是否過高尚無定論的話,那么,以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yè)稅為主的流轉稅體系所導致的稅負分布不均衡、稅制結構不合理幾乎已無爭議。

      在1994年的稅制改革中,國家財政十分緊張,財力匱乏,于是在稅制的設計中選擇了較易實現(xiàn)收入的流轉稅為主體,突出了增值稅、營業(yè)稅和消費稅的地位。

      僅以2010年為例,增值稅占去了全部稅收收入的39.5%,消費稅和營業(yè)稅分別占比 9.9%和14.4%。

      流轉稅的特征是在生產至銷售的整個過程中環(huán)環(huán)征收,過于倚重流轉稅帶來的弊端是,稅賦或許會重復征收,并在最后進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成為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改革流轉稅為主體的稅收格局,亦是控制通貨膨脹、調整經濟結構轉型所需。

      對于縮小貧富差距來說,“富人的消費占財政收入的比例是比較低的,而現(xiàn)在我們主要的稅賦是對消費征收,而非來自于收入環(huán)節(jié)。”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舉例,一個月入1000元的人,基本生活消費需支出800元,流轉稅賦以10%征收為80元,占收入比為8%;一個月入一萬元的人,基本生活消費需支出5000元,流轉稅賦以10%征收為500元,占收入比僅為5%。

      “收入越高的人,流轉稅的稅負越輕,這極易導致不公平,加劇貧富差距。”張斌認為,流轉稅的稅負太重了,作為一個結構性的調整,應該降低流轉稅的稅負。

      作為官方的用語,“結構性減稅”首次出現(xiàn)在了200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彼時,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配角,“結構性減稅”在以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公共投資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操作中扮演了輔助角色。

      3年以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結構性減稅”取代“增支”成為了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

      所謂的“結構性減稅”,有別于全面的、“一刀切”式的減稅,指的是為達到特定目標而針對特定群體、特定稅種來削減稅負水平。

      雖然仍難言盡如人意,但在2011年,中國政府開始了密集的減稅:2月25日,《車船稅法》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原來“一刀切”的征收方法變成按排量大小分檔計征,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9月1日,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調整為3500元,全國有6000萬人不需繳納個稅;11月1日起,針對小微型企業(yè)的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大幅上調……

      其中,在整個稅收體系中占比最大的增值稅成為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對象。

      自明年1月1日起,上海市的交通運輸業(yè)和部分現(xiàn)代服務業(yè)正式開展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

      毫無疑問,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必將減輕企業(yè)的稅負。但何時將全面推行仍是未知之數(shù)。這意味著全國其他地方的服務業(yè)分享減稅的成果仍顯遙遠。

      “因為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案。減稅的方向是肯定的,但減多少不知道;稅改的力度也是肯定的,但具體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只能是一步步往前走。”劉尚希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從這個角度看,增值稅擴圍改革的腳步不可能太快。但此前一直停留于口號的“結構性減稅”正在一點一點變?yōu)楝F(xiàn)實。

      不過張斌認為,這種結構性減稅的力度仍顯不夠。“規(guī)模還可以再大些。”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