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上長篇小說《拼布繡》最后一個句號,我長嘆一聲,有種被解脫的感覺,仿佛精準扶貧扶來扶去終于把我“扶”出來了。按一下手機屏幕顯示鍵,是隆冬清晨的七點三十。關掉電腦立起身,從封閉嚴實的空調房走到陽臺,我雙手高舉伸伸懶腰,一股清新空氣迎面而來,愜意極了。抬頭遠望,一片模糊,隆冬畢竟是隆冬,雖又是一個大好晴日,但對面的山仍羞羞答答躲在濃霧中暫未露出臉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看來今年可以如釋重負地過個輕松年了。經過一年多的夜以繼日,我終于完成了這個和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毛澤東文學院)簽約的重大題材。至于完成得好不好,就不應由我來說了。而我該說的是,我能被省作協(xié)入選參與扶貧攻堅這個偉大的時代重大主題的寫作感到欣慰和自豪。
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xié)對脫貧攻堅創(chuàng)作題材高度重視,在全省重點作家中遴選出25人,和毛澤東文學院簽訂創(chuàng)作合同,參與13部長篇小說和12部長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其間省作協(xié)還舉辦了湖南作家第一期高級研討班,聘請名家講座解答疑難交流創(chuàng)作心得。通過創(chuàng)作和交流,我越來越感受到,精準扶貧不僅是國內牽動著千家萬戶的頭等大事,也是一個感動全球、在全世界產生了奇跡的重大事情。在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過程中,作為一個作家,應該挺身而出,擔負起記錄這個時代奇跡的責任。
我出生于普通農家,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高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當了農民,曾當過大集體時的生產隊隊長。那時高中畢業(yè)就算普天共慶的最高學歷了,完成“最高學歷”后就該到哪去到哪去,該做什么做什么。我根本不敢想自己后來還能當教師當干部當作家。但無論從教還是為政,感情上一直沒有斷開同鄉(xiāng)村的生命臍帶??梢哉f骨子里流淌的永遠是農家的血液,我永遠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關注農村,情系農民,記錄農村的美丑、善惡、巨變,書寫農民的苦樂、愛恨、冷暖、成敗,始終是我從事創(chuàng)作自覺自愿的重大命題。說到底,我不是簡單的“關注”,更不是表面的“情系”。我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屆黨中央提出并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我從媒體和所熟悉的貧窮落后鄉(xiāng)村,看到了鄉(xiāng)村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許多的感人事跡。他們在艱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繼承發(fā)揚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中的骨干力量,無限激活了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生發(fā)出了一種踴躍投身寫作欲罷不能的強烈愿望。于是,我沉下心來開始了深入細致地構思、走訪。
我們永興縣城是全國典型的山區(qū)小縣城,而我的老家大布江鄉(xiāng)又是全縣有名的偏僻小鄉(xiāng)。那里出行不便信息閉塞觀念落后。但婦女們酷愛居家紡織、珍布惜繡飛針走線,手把手傳承下了極具地域特色、千年不斷的拼布繡。我雖遠離老家多年,但每年都會回老家去看一看走一走,或住上幾天。不知不覺,老家的那些人那些事,如同手足之血深入骨髓,涌入筆端,令我寢食難安。我現居多年的小縣城有一條大河穿城而過,青山綠水把這座小山城打扮得比美城還美城。每每寫作受累,我就怡然自得地沿江獨行幾華里。有一天走著走著我心里忽然一熱——何不把老家那些人和事放到河岸邊來寫一寫?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試著在河岸虛構了一個叫雷公寨的村莊,雷公寨村是省級貧困村。后來在媒體和電視上看到老家傳統(tǒng)手藝拼布繡傳承和發(fā)展的消息,得知拼布繡的傳承和發(fā)展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被成功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也看到媒體曾報道研究生不顧家庭阻力,拋棄大城市舒適環(huán)境和優(yōu)厚待遇,只身來到貧困村扶貧攻堅。于是,《拼布繡》這部長篇小說在我腦殼里就有了些大概輪廓。
《拼布繡》以湘南傳統(tǒng)手藝拼布繡傳承之地雷公寨村為原型,生動地塑造了于書榮王秋葉等一批優(yōu)秀扶貧干部,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典型形象。真實地描述了脫貧路上人性的復雜和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對農村改革和農民生存現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品里,出身高干家庭,從未接觸過農村工作和生活的知名作家于書榮,不顧家人反對,自薦由省文化廳下派到省級貧困村雷公寨村體驗生活,擔任該村第一書記。他本想在村里大干一場幫助大伙盡快脫貧致富,沒想到這里的父老鄉(xiāng)親根本不想摘下貧困帽,只想利用省里來的“大干部大作家”多要點救濟款。而從不向困難低頭的于書榮,卻不愿當依賴政府救濟的“要飯”村官。
一時間,村中神神鬼鬼紛紛出籠。人人在幻想,人人在思謀,人人在登臺,人人在表演。身附“靠山”而被村人譽為“全家紅”的老支書羅滿福,雖已離退仍欲統(tǒng)領全村,把持村人命運;腰纏萬貫的工程隊長羅賴貴,成了村人巴結的神燈;村會計羅廣金,為感恩老支書羅滿福的親自栽培,成了羅滿福的情報員和得力助手;東游西蕩嫖賭逍遙、讓人遠而避之的羅賴奎,見羅滿福點頭哈腰,而對村民為所欲為;遠嫁而來的“外人”郝小柳,臺上是村婦女主任,臺下卻是老公羅賴奎的玩具和保姆;懶惰單身、滿腹詩書曾高考落榜的肖小銅,卻瞧不起沒文化沒智慧的村人……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各有自已的行事風格,各有自己的計謀套數。讓誠心誠意苦戰(zhàn)卻得不到村人理解的于書榮陷于困境,遭遇種種誤會和挫折。
為人正直的老婦女主任張群芳和她的女兒王秋葉,對不徇私情、誠心誠意為民辦事的于書榮十分欽佩。于書榮和王秋葉(拼布繡傳承代表人物)在創(chuàng)業(yè)思路上一拍即合,獨辟蹊徑找到了適合本村長遠發(fā)展的文化和經濟的契合點。他們決定充分利用本村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手藝拼布繡,與旅游業(yè)結合,作為龍頭產業(yè)帶動多項產業(yè)全面發(fā)展。歷經3年的艱苦努力,在雷公寨村,橫行跋扈的地痞村霸洗心革面,頑固不化、九代怨仇的宗派斗爭嘎然而止,光棍懶漢老少寡婦有了新家。雷公寨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都得到了充分開發(fā),全村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
雖為小說,卻取材于生活的真實。我用《拼布繡》,向中國偉大的脫貧攻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