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縣婦聯針對農村空心化嚴重,暑假農村留守兒童管理難、教育難的問題,以涼水口鎮(zhèn)李家莊村為示范點,辦起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學校,其辦學經費采取“支教大學生捐一點,縣婦聯爭取一點,村支兩委擠出經費湊一點 ”的方式,架起大學生暑假支教、村支兩委重教、縣婦聯幫教、家庭促教的合作橋梁,讓農村留守兒童真真切切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理順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打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 最后一公里 ”
桑植縣共有 29 個鄉(xiāng)鎮(zhèn) 299 個村,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達 26.4 萬人。其中農村留守 兒童 達 1.71 萬人。桑植縣婦聯以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婦聯的一項工作為突破口,在涼水口鎮(zhèn)李家莊村把 127 名農村留守兒童集中起來,辦起了李家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學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 “ 暑有所依、暑有所學、暑有所樂 ” 。為了辦好李家莊農村留守兒童 關愛學校,桑植縣婦聯理順四級服務機制,保證學校有序開展。一是縣婦聯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生成”領導小組,立足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生活、生命,成長、成才、成功 ”進行宏觀規(guī)劃,成立專家團隊,量身打造一套“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養(yǎng)心智慧從書 ”,實施鄉(xiāng)村留守兒童鑄魂工程;二是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生成”工作小組,量化指標細則制定和考核;三是村支兩委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生成”服務小組,主要工作是發(fā)揮村支兩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忠孝禮義及傳統文化,營造良好成長氛圍,引導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五個“七十二”即唱好七十二首歌,學好七十二個榜樣,背好七十二首詩文,寫好七十二篇作文,做好有益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七十二個事情,把忠孝禮義榮辱與言行舉止有機結合起來;四是家庭成立促進孩子“生成”分享俱樂部,要求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共同參與孩子“生成”管理中,讓家庭在孩子“生成”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讓家庭懂得孩子如何愛、怎樣愛,如何教、怎樣教,全面營造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關愛機制。
形成四教合作機制,實現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桑植縣涼水口鎮(zhèn)李家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學校每年 7 月 18 日開學,8 月 17 日放假,歷時 30 天,由大學生、村支兩委、縣婦聯和農村留守婦女共同實施。
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支教活動,為李家莊辦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注入了活力。太倉集螢派出以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教師劉錫平為隊長的 12 名支教團隊,他們在這里按照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分班,每個班開設了國學、音樂、美術、英語、演講、安全教育、手語等課程。該團隊開展為其 30 天的支教活動,讓 127 名農村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假期。
李家莊村支兩委空出辦公場所為孩子做教室、為支教老師做寢室,壓縮村里其他開支,爭取上級獎勵,為 127 名農村留守兒童籌集中餐費用。村委會和縣婦聯組織村民運動會,并對優(yōu)秀孩子、優(yōu)秀支教老師頒發(fā)榮譽證書,進行獎勵。
用愛托起明天的太陽,用心傾聽花開的聲音。縣婦聯積極主動搞好服務,廣泛發(fā)動社會各界支持李家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學校,捐助桌椅、玩具、書包、音響、服裝、文具、游樂卡,還為他們捐款辦學,有效探索出了政府主導、覆蓋城鄉(xiāng)、可持續(xù)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公共服務體系。
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參與的促教巾幗志愿者愛心服務讓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學校有了主人翁。全村 127 名農村留守兒童和 12 名支教老師的中餐,需要大量的人手。桑植縣婦聯、李家莊支兩委和鎮(zhèn)黨委政府通過召開家長會議,從報名的 500多人中選出 50 名志愿者,組織成立了農村老人、農村婦女巾幗志愿者愛心服務隊伍。志愿者按照 3 人一隊,一天一輪的順序義務幫助做飯,保證了師生的生活用餐生活用水供應。
在活動中,參與活動的支教隊員、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都感到自己活出了價值,希望這個活動要長期開展下去。過去,暑假沒辦學校,農村留守兒童到河里洗澡,偷摘別人的水果等情況讓村支兩委傷透了腦筋,甚至把外出打工的親人叫回來守孩子,浪費了勞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的開辦,有效地化解了這些矛盾,“四教合作”的樣板讓鄉(xiāng)村振興的智慧和力量有了著力點,也提供了大家積極參與、共同建設和治理美好家園的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