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地貌的提出和認同
湖南師大旅游學院翟輔東教授是我國最先提出并科學論證“張家界地貌”的學者。1981年,翟輔東在《地理知識》雜志上發(fā)表了《大庸張家界初行》一文,針對把張家界說成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經(jīng)過反復進行研究和比較,他針對”張家界地貌”的獨特性,首次提出了“張家界地貌”是一新的獨特地貌類型,并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多篇有關“張家界地貌”的論文。
2010年11月9日-13日,張家界砂巖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5屆年會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qū)舉行。國際地貌學家協(xié)會主席萬克爾·克羅澤。,前主席安得·高迪,副主席彼得·米根以及來自新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在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聽取研究課題組關于張家界地貌特征與演化過程的主題報告后,對“張家界地貌”這一特征鮮明、規(guī)模巨大的獨特砂巖峰林類型,予以高度認同。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張家界地貌”的學術定義。
張家界地貌的概念和內涵
“張家界地貌”是砂巖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qū)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系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峰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墻、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張家界地貌”充分和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為世界級地質遺跡應具有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自然性、優(yōu)美性、稀有性、典型性等自然屬性。
張家界地貌形成的兩大因素 :內部因素——一是巖石因素,它提供質地堅實、厚層為主的石英砂巖;二是構造因素,砂巖層的褶皺和緩,保持平展,而直立節(jié)理發(fā)育成熟。外部因素——一是風化作用,包括化學、機械(物理)及生物的風化作用;二是水蝕作用,主要是流水的沖刷和侵蝕;三是崩塌作用,使風化物散落,巖塊滑墜、崩塌。
張家界地貌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山、平臺: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階段,為邊緣陡峭、相對高差幾十至四百米,頂面平坦的地貌類型,頂面由堅硬的含鐵石英砂巖構成。如天子山、黃石寨、鷂子寨等處的平臺方山地貌。
第二階段峰墻:隨著侵蝕作用的加劇,沿巖石共軛節(jié)理中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的一組節(jié)理形成溪溝,兩側巖石陡峭,形成峰墻。如百丈峽即屬此類型。
第三階段峰叢、峰林:流水繼續(xù)侵蝕溪溝兩側的節(jié)理、裂隙、形成峰叢,當切割至一定深度時,則形成由無數(shù)挺拔峻峭的峰柱構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畫廊、礦洞溪等處的地貌特征。
第四階段殘林:峰林形成后,流水繼續(xù)下切,直到基座被剝蝕切穿,柱體紛紛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殘林地貌。隨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繼續(xù),殘林將倒塌殆盡,直至消亡,最終形成新的剝蝕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巖分布區(qū)的外圍地帶則為此類地貌類型。
張家界地貌具有科學研究、美學觀賞、旅游應用三大價值
(1)科學研究價值
張家界地貌發(fā)育過程完整,從臺地→方山→石墻→石柱→峽谷演化過程清晰,發(fā)育時間因素可測性強,在砂巖地貌景觀中具有系統(tǒng)性、完整性、自然性、稀有性和典型性等自然屬性,張家界可作為研究砂巖地貌的典型地點,是全球研究砂巖地貌的典型地點和最佳科考區(qū)之一。
(2)美學觀賞價值
在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區(qū)中心部位86平方公里范圍內,集中分布了3100多座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峰柱,峰柱高幾十米至400米,其柱體的密集度、造型之奇異度、各種砂巖地貌景觀的組合有序度、巖石植被、氣象因素的色彩鮮明對比度、峽谷與溪流組合的和諧度、地形高低錯落相配及各種象形山石景觀引人入勝的聯(lián)想度,都達到了令人賞心、悅目、暢神的最高審美境界。張家界地貌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岳景觀中所罕見,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山岳景觀之一,是世界十大自然景觀。
(3)旅游應用價值
“張家界地貌”科學內涵豐富,自然生態(tài)和美學觀賞價值極高,其珍貴的地質地貌遺跡景觀旅游資源,使得張家界成為重要的地質、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和絕佳的自然游覽休閑勝地,現(xiàn)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達到3000多萬人次(2012年統(tǒng)計為3590萬人次)前來考察游覽。旅游收入促進了地方就業(yè)和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業(yè)已成為張家界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