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縣建制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縣級建置已達2240年。從秦代澧水流域第一縣“慈姑縣”,到歷代析為越來越多的縣份,慈利縣就像曾經風光的家族,在人類歷史發(fā)展歷程中顛沛流離,歷經撕心裂肺的演變過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經過多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隸屬于黔中郡的“慈姑縣”首次出現(xiàn)在歷文獻史中,這是澧水流域第一個建制縣。據(jù)清代《同治直隸澧州志?建置沿革》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慈姑縣,隸黔中郡。慈姑,今澧屬諸縣,城在慈利(縣)官塔坪?!贝裙每h置縣令、縣丞和縣尉,縣下設鄉(xiāng),鄉(xiāng)下設里。明代《弘治岳州府志》最早記載秦朝設置的慈姑縣:“秦為慈姑縣,漢為零陽、充縣,地屬武陵郡?!泵鞔堵c岳州府志》記載:“以土俗淳慈,得物產利,名曰慈姑縣。境內有七姑山,姑之義疑取此?!边€有人說慈姑縣因盛產慈姑而得名。慈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田里,葉像箭頭,盛開白花。根為白色球莖,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亦可為藥材。故唐代詩人元稹詩云:“小片慈姑白白香,山云草荒新葉長?!碧拼娙税拙右讓懙溃骸凹页貏幼鹘浹畡e,松竹琴魚好在無;樹暗小巢藏巧婦,渠荒新葉長慈姑。”轄地廣袤的慈姑縣除了管轄澧水流域諸縣以外,還包括現(xiàn)在的常德市桃源縣以及湖北省鶴峰縣、公安縣等地。慈姑縣縣治設在今慈利縣金慈街道太平社區(qū)居委會官塔坪,這樣的歷史持續(xù)十多年。明代《萬歷慈利縣志》記載:“慈姑縣按舊志在邑北二十四都,今猶有城址在。瓦礫堆積,人咸呼為官塔。”現(xiàn)在,金慈街道太平社區(qū)太平居委會官塔坪仍有秦代慈姑縣古城址,慈利縣城北擴項目就是建在慈姑縣古城址之上。
漢承秦制,繼續(xù)實行郡縣制度。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將黔中郡更名為武陵郡,廢除龐大的慈姑縣,析為零陽、充縣(縣治在今張家界市城區(qū)古城堤)、孱陵(縣治在今湖北省公安縣)三縣,劃歸武陵郡。零陽縣成為慈利縣第二個名字,縣治遷至澧水南岸白公城(在今慈利人民縣政府、縣煙草局一帶),因位于零水之陽而得名零陽縣,含今慈利縣以及常德市石門縣、臨澧縣、澧縣一部。據(jù)清代《同治直隸澧州志》記載,為白善所筑:“白公城,在(慈利)縣治東三里,陽適山下、零水旁。”
據(jù)《水經注》以及明代《萬歷慈利縣志》記載: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武陵郡充縣嵩梁山裂,千仞巖壁洞開,玄朗如門,形成天門洞。吳國皇帝孫休視為吉祥征兆,遂將嵩梁山改名為天門山,并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門郡,郡治設在充縣原址(在今張家界市城區(qū));分慈利縣、充縣部分地域置“溇中縣”,縣治遺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xiāng)三官壇。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慈利縣置澧陽縣(含今常德市石門縣、臨澧縣及澧縣)。
隋統(tǒng)一中國以后,于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零陽縣為慈利縣(縣治遷永泰街),因“土俗淳慈、得物產利”而得名。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記載慈利縣名由來:“慈利(縣),以土俗淳慈而得物產之利,故名”。從此,1400多年間雖然元代偶有變動,但是這個名稱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元代元貞二年(1296年),慈利縣被升為慈姑州,旋改稱慈利州(州治設在官塔坪)。據(jù)明代《萬歷慈利縣志》記載:“成宗元貞丙申,升慈利縣為(慈姑)州?!鼻宕犊滴醮壤h志》也載:“元置慈利州,舊志在二十四都,城垣瓦礫猶存。”清代《同治直隸澧州志》記載更詳:“慈姑州城,元升慈利縣置,即慈姑縣地。今土垣猶存?!泵鞔槲涑跄辏荡壤轂榇壤h(縣治復遷永泰街),即《明史》載:“元慈利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縣。”此后,朝廷一直設置慈利縣。
如此梳理慈利縣建置沿革,是想說明慈利縣是澧水流域置縣2240多年以來歷代不廢、沒有斷代的著名古縣,故被載入湖南省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的《湖南古縣》書中。
(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專家?guī)鞂<遥?/span>